前年底在動物園拍鳥,練習手動對焦與動態追焦時,有幸得同行的攝友相借 Nikon AF-S VR 70-300mm f/4.5-5.6G ED,拍完後欲罷不能,這焦距、這視角、這淺景深……原來我真的需要一顆望遠鏡頭。
時隔兩年,總算得償所願,從恆伸抱回 SIGMA 70-200mm F2.8 DG OS HSM | Sport,這顆中央畫質小贏,邊緣大幅超越前代,焦距在 70mm 與 200mm 畫質最佳,135mm 中央略遜,整體水準已不俗。
至於各級光圈的銳利度表現,可參考 MTF50 測試圖。當光圈縮到 f/4 幾乎到達極限,直到 f/5.6 以後呈現線性下降,與我另一顆 28mm F1.4 DG HSM | Art 的銳度衰減特性相似,光通量有 T3.0,恆定光圈標準變焦鏡而言,透光率稱得上優秀水準。
DSC_9477 by zhang230631
離開恆伸後,前往國立台灣美術館試鏡頭,好好測試一番,結論是 70-200mm F2.8 DG OS HSM | Sport 的開放光圈絕對可用,考慮景深才縮到 f/5.6,此刻並非鏡頭的最佳畫質,詳細參考上方的 MTF50 測試圖。
DSC_9480 by zhang230631
為了測試星芒表現,我將光圈縮到 f/11 拍攝逆光,發現有耀光及鬼影現象,但不算嚴重,這是優點也是缺點,因為耀光消除得太過,反倒缺少些特色。
最近觀賞電影或影集,常發現明顯的耀光現象,不禁設想掌鏡者為營造劇情氛圍,才使用耀光修正「相對不佳」的鏡頭,箇中道理很簡單 - 缺點運用得當就不是缺點了。
DSC_9483 by zhang230631
這張照片展現 100mm 焦距的壓縮感,若將變焦環推至 200mm,相同光圈、相同對焦距離下景深更淺,壓縮感會更強烈。
順便說 70-200mm F2.8 DG OS HSM | Sport 加入對焦距離限制器,可設定全範圍及 3m 到無限遠,加快自動對焦速度,也是上代沒有的功能。防手震方面,先後兩代差別不大,強者我朋友測試過 APO 70-200mm F2.8 EX DG OS HSM,兩顆鏡頭同樣是 4 級防手震,手持補償震動的效果無異。
DSC_9486 by zhang230631
就事實而言,風景拍攝最常用 24-70mm、70-200mm 與相關焦段的定焦鏡頭,室外以 70mm 的焦段仍然好用,反而超廣角鏡頭不易駕馭,其誇張變形與寬廣視角特性,容易拍到不必要的事物,且邊緣畫質衰減得快,需謹慎用之。